人民美善,善聚人民的力量!

甘肃“千企帮千村”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

发展生产是实现稳定脱贫、脱贫不返贫的治本之策。产业扶贫是拔掉“穷根子”的杀手锏。多年来,民企用产业扶贫的方式,帮助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脱贫致富的梦想。6月底,记者随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调研组来到甘肃省调研,甘肃民企产业扶贫的探索给大家留下了眼前一亮的印象,许多案例凸显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民企产业扶贫不断创新、求索提质增效的特点。

产业扶贫天地宽

近年来,甘肃省高度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村企共建”“民企陇上行”“光彩事业”等三大扶贫品牌活动,为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脱贫攻坚搭建了有效的平台。2016年1月,在融合以往三大扶贫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甘肃启动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据甘肃省工商联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05户企业与1202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施项目2207个,投资金额23.0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1.5万人,脱贫7501人。

把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带到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托那里的资源优势,在那里发展出一片产业。这是民企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在甘肃,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扶贫模式比比皆是,其效益有目共睹。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华羚集团按照鲜奶、曲拉收购责任制开展养殖扶贫,带动甘南牧区群众2.95万户,带动周边省州农牧户10万多户,农牧户平均增收5000元左右。

兰州鑫源天然气有限公司投资1.75亿元在兰州市红古区金砂台村创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建成存栏5万只现代肉羊良种繁育育肥基地和千亩樱桃、葡萄有机果园,将周边的120名贫困村民培训成为产业员工,农民月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增加到3000多元。

在永登县武胜驿镇,甘肃省川渝商会发挥会员企业抱团发展、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投资建设“回乡妹”高原夏菜加工基地,投资3.9亿元,发展订单式农业5000余亩,项目覆盖23个贫困村,受益农户2000多户,种植户每亩地收入达8000多元,纯收入5000多元。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60岁的村民曹云这样告诉记者:“啤特果现在就是我们的‘树上粮仓,树下银行’。”

曹云口中的啤特果是在2000多米海拔上生长的野果子,自从八八啤特果集团把这种野果子开发成果汁饮料,啤特果就真成了农民家门口的“银行”。2000年前,曹云家的人均收入才几百元。后来,因为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他家收土地租金、在基地务工等,一家5口人年收入基本在5万元以上。

八八啤特果集团是和政县实施“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发展理念的“领头羊”。通过企业的带动,目前全县啤特果种植面积达16.1万亩,产值1.95亿元,农民亩均增收1200多元。

和政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植这类产业扶贫民企。据县工商联介绍,这类企业有34家,这些企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创业前景好,社会效益明显,是和政县开展“百企帮百村”的主力军。

“土地流转”“合作社”为产业扶贫增活力

随着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服务功能的逐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行为逐步趋于规范,在甘肃民企产业扶贫模式中,“土地流转”与“合作社”成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流转”既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让农民从土地上再获得一份稳定的收益。“合作社”的兴起在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土地已经集约化,土地上零散的传统劳动力也要组织起来开展生产,通过合作社与企业对接,增强农民的话语权,甚至可以通过“合作社”的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甘肃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和流转等形式参与企业资金运作和生产经营。

以八八啤特果集团为例,集团在三合镇石虎家村建成万亩种植基地产业园,其中就流转了曹云等果农的7200多亩地,当地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金收入432万元,亩均收入600元。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群众又有了土地财产性收益,有力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甘肃中盛农牧发展公司在镇原县流转土地23.84万亩,计划在15个乡镇31个村新建养殖小区45个,现已建成36个,发展专业合作社555户,带动了1500名困难群众就业,实现农民增收8200元。甘肃裕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陇西县流转土地219.47亩,带动99户贫困户增收,每亩每年可实现收入500元,户均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同时,企业安置就业45人,人均每年可增收2.16万元。

甘肃省榆中县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在药材种植方面采取“折股量化、配股到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引导榆中宏鑫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结合“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流转土地3.5万亩,扶持农户种植以甘草为主的10多种中药材,形成了“示范种植、规模运行、内统生产、外联市场”的综合发展模式。

提升扶贫资金效能

资金是发展生产的血脉,如何“活血化瘀”?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是产业扶贫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把各种渠道组织而来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甘肃民企探索了许多新路。

据甘肃省和政县政府方面介绍,和政县在全县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109个,互助金总额7627.6万元,其中企业注资660.4万元,累计为8191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04亿元,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甘肃松鸣岩户外健身训练基地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模式,与结对帮扶的和政县松鸣镇吊滩村和狼土泉村的75户群众达成协议,农户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71万元入股松鸣岩国际滑雪场,每万元资金分红800元,入股群众户均收益达到2400-4000元。

陇西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甘肃祥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陇西县把企业与银行、农户、政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甘肃祥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2至4个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联建1至2座造价10万元400平方米的食用菌棚的方式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公司统一供应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价收购。在这种模式下,农户可实现户均收入7.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250元。过去,农户和银行、企业与银行是“一对一”的关系,现在,他们转变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贫困农户借力政府扶贫贷款、企业的经营再加上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将不再遥远。


近年来,甘肃省高度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村企共建”“民企陇上行”“光彩事业”等三大扶贫品牌活动
推荐阅读
更多

公益专题

更多
  • “思源工程”捐赠各类防护物资  助力绥芬河边境防疫工作

    1月22日以来,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思源工程”)联合社会各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贡献了应有的力量;随着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成为当前防疫工作重点。

    87 2020-04-20
  • “思源工程”战疫善款执行比例高达95%

    武汉,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名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但是2020年开年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武汉乃至湖北省成为全国疫情的“震中”,一场史无前例的全国抗击疫情由此波澜壮阔地展开。

    229 2020-03-31
  • 陈昌智:感谢社会各界联合“思源工程”抗击疫情

    3月30日,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陈昌智,代表“思源工程”致谢爱心企业家、爱心网友、爱心明星、爱心人士、海外华人华侨等社会各界,并向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

    73 2020-03-31
  • 新浪携手“思源工程”交付21辆负压救护车抗击疫情

    3月18日,新浪微公益和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发布微博,公布新浪携手“思源工程”交付给湖北疫区的21辆负压救护车受助医院名单,覆盖武汉金银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17家医院。

    123 2020-03-21

人物访谈

更多